ysb体育官方入口官网北京李晓红(与生命做抗争的人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6 18:23:44 浏览:

关于李晓红的故事

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抗非事迹

4月16日这天,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她今年只有28岁。

近日,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一)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二)

李晓红染上非典后,科室领导、同事以及家人无不为她的安危焦急、担忧,可李晓红却显得异常的镇定和安详。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间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对病人的救治。她说:“我是医生,懂得怎样照顾自己!”

4月6日这天,李晓红病情加重,连说话都十分困难,每说一句话都要喘好一阵儿。院里决定将她转院至条件较好的解放军302医院。李晓红得知后,艰难地说:“我年轻,免疫力好,还是先转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后来,医院领导还是把李晓红送进302医院。然而,李晓红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院里决定让她丈夫留院陪护,她却执意不肯。她对丈夫说:“医院里眼下人手正紧,我已经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应该回到你的岗位上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医师,李晓红心里始终装着病人。她曾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战士,在病房守护7天7夜,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她还凭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医术,使一位心脏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短暂的从医生涯中,那5面锦旗、20多封感谢信就是对她良好医德、医术的最好见证。就在她最需要亲情慰藉之时,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

(三)

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哪怕是只能写下几个字。

4月16日黎明时分,非典病魔终于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

李晓红倒下了,倒在了人类抗击非典的征途上!强忍失去妻子的悲痛,李晓红的丈夫流着泪水告诉记者:“我妻在九泉之下是无悔的,她是为追寻人类的进步倒下的;她是为了救治他人而去的……”

李晓红生平简介

李晓红

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2.男,汉族,1959年6月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重庆大学学位委员会主任。

1975年至1978年四川省合川县炉山公社任团委副书记

1978年至1982年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重庆大学采矿系矿山机械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任采矿系团委书记,重庆市学生联合会主席

1985年至1989年重庆大学采矿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1987年评为讲师)

1989年至199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

1991年至1994年重庆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199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评为副教授)

1994年至1996年重庆大学资环学院任院长(1995年评为教授)

1996年3月至1996年8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6年至1997年重庆大学资环学院院长(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1998年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资环学院院长

1998年至2003年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3年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曾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发明协会理事,现任中国煤炭学会常任理事、重庆市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主席、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理事长。

3 李晓红

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学术简介

1997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在江苏省宿迁市环境保护局工作;2001年7月又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3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奖学金(Royal Society/FCO Chevening International Incoming Fellowship)后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材料与催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回国;2006年8月起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硕士和博士论文工作主要从事多相不对称催化(手性修饰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上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博士后期间工作主要从事水相中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曾在Angew. Chem., J. Catal., Synlett, Top. Catal., J. Mol. Catal. A: Chem.和Catal. Let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在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7篇,并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口头(邀请)报告4次。

非典期间牺牲的医护人员

抗击非典英雄---李晓红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2003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2005年时,哪位"白衣天使"为救非典病人而牺牲?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著名的白衣天使是谁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闭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时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北京李晓红(与生命做抗争的人的故事)

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

与生命做抗争的人的故事

现年64岁的史提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定理,又结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创出黑洞幅射的学说,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其中一位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出版的《时间简史》,更是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霍金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以外,他同时是一位肌肉萎缩症的患者,全身瘫痪,甚至丧失说话能力,要靠电脑和语音合成器发声。霍金非凡的科学成就和严重的残障,使他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霍金在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而那天正是著名科学家伽里略逝世的300周年。他在年幼时,已展现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份,而且非常喜欢发问。之后,他就读于牛津大学,并以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毕业。那时,霍金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笨拙,有时会无缘无地跌倒。当霍金21岁,正在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时,他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亦即是肌肉萎缩症。当时,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是预料他的病情会不断恶化,也许只能活上数年。

霍金在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病时表示,他刚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不明白这样的事为何发生在他身上,不明白人生为何要这样终止。但当他在医院看见一位因白血病而死的男孩时,他明白到,无疑会有人比他更不幸:“每当我想为自己感到悲哀时,我便会想起那个男孩。”

在被诊断得病前,霍金曾经觉得生命很无聊。但那时他突然发现,若然自己能暂免死亡,也可以做到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曾经梦过几次,我将牺牲自己来拯救他人。毕竟,若我无论如何也要死去的话,也可以做一点贡献。”霍金表示,虽然他的未来被蒙上了阴影,但他竟比以前更享受生命。

不过,霍金又在1985年得了肺炎,要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之后便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还要接受24小时的护理照顾。此后,他便要利用轮椅上设置的一部小型的流动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与外界沟通。这个语音合成器,却给了这名英国科学家美国口音。

今次访港期间,霍金便勉励了同样全身瘫痪,曾经要求安乐死的本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霍金指结束生命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无论生命如何困难,总会有一些事情做得到,并达致成功。

在学术方面,霍金的道路,远比他的人生道路平坦。他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便继续留在那里进行研究工作。他在1973年离开了天文学院,在1979年便受聘为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院的卢卡逊讲座教授。牛顿也曾在1663年由出任这个职位。

谈到从事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的原因,霍金在香港之行中提到,他是想解答一个大问题:人类为何存在?人类从哪里来?他亦曾说过,他的目标是彻底地理解宇宙。

他认为,在解释宇宙的方程式背后,还有一个动因,去构成一个方程式可以描述的宇宙,并让宇宙运行:“科学那去建构一套数学模型的惯常做法,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一个宇宙去让那套模型去形容呢?到底为何宇宙要存在?”,“整个科学的历史,就是去逐步地认识到,事情并不是任意地发生的,但它们能反映出一个潜在的秩序,也许是由神启示的,也许不是。”

霍金目前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是,宇宙大爆炸必然从一个“奇点”开始。这是他在28岁时和伦敦佰碧克大学教授彭罗斯合作,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证明的“奇点定理”。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重视直觉带来的灵感。

“黑洞不黑”就是来源于霍金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正在思考黑洞的问题时,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

接下来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认为黑洞并不会是完全黑暗的,而且在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最后,黑洞将会蒸发并消失。这个理论,后来便被称为“霍金辐射”。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让他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结语中,表达了他对解开宇宙之谜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版权所有:ysb体育官方入口(中国)-ios苹果/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鲁ICP备18027362号-7